<source id="z7wt6"><mark id="z7wt6"></mark></source>
    1. <table id="z7wt6"></table><big id="z7wt6"></big>

    2. 您現在的位置:一佳教育首頁 > 資料下載

      江西省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積累

      發布時間:2016-03-30 10:37:58 來源:一佳公務員考試網 點擊量: 我要分享

      常識

      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重點測查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綜合管理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第一節 政治常識

      政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公務員考試中所考查的政治常識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下面作簡要介紹。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其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是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或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第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誰為第一性。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第二方面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識能否正確認識現實世界、世界是否可知。

      (二)唯物論

      1世界的客觀性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規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為前提。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性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能動作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處理好主客觀關系,既要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又要重視物質對意識的反作用。

      (三)辯證法

      1.聯系的觀點

      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問題。

      2)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3)把握因果關系。世界上的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在每一事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的區別,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我們應把握事物之間先行后續,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4)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既要統觀全局,又要抓住關鍵性的部分。

      2.發展的觀點

      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世界,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問題。

      2)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

      3)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與質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做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開始新的量變,循環反復,構成事物無限變化和發展過程,使事物不斷從低級到高級。

      4)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前進性是事物發展的總方向,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

      (5)我們要善于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矛盾的觀點

      (1)矛盾的觀點是辯證法最根本的觀點。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具有統一性和斗爭性,它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3)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說,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又是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各有其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辯證統一。

      (5)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包含著許多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每一種矛盾中,矛盾雙方又分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用矛盾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全面觀察和分析問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

      (7)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世界是形而上學的觀點。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是辯證法的觀點。兩者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四)認識論

      1.認識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科學的實踐觀與唯物辯證法引入認識論,從而科學地揭示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的能動反映。

      2.認識與實踐的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人的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認識一旦形成,就會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的全過程。

      3.認識的辯證法發展過程

      認識要不斷深入,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失去的本質和規律;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重視創造性思維,合理想象在認識的作用。

      (五)歷史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且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價值觀具有行為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

      3.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和社會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4.人生價值

      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正確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不斷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

      5.理想與現實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屬于社會意識,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作用;把實現最高理想與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

      6.實踐

      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二、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產生背景

      時代條件和國際背景: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

      社會條件: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

      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中國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和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在不斷壯大。

      思想理論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與傳播。

      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的中國革命斗爭。

      (二)理論發展

      萌芽:大革命時期(19211927)。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0)。

      成熟: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19351945)。

      發展: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19451978)。

      (三)地位確定

      1945423日至6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黨的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貢獻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

      (四)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一,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

      第二,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第三,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

      第四,關于政策和策略。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

      第五,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

      第六,關于黨的建設。

      (五)意義影響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艱辛獲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對于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和人類進步事業具有借鑒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發展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次飛躍:找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

      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2.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1978年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近二十年的歷史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性在于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內在要求,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兩者統一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2)鄧小平理論的首要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

      3)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及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是科學的體系。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九個方面:

      1)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3)社會主義本質、根本任務問題——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培養四有新人;

      5)社會主義建設外部條件問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對外開放;

      6)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問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7)社會主義建設戰略步驟問題——三步走戰略;

      8)社會主義事業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與自身建設、必須依靠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人民軍隊是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9)祖國統一問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江澤民同志于20002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的偉大思想成果,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指導思想是又一次與時俱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三)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科學發展觀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種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2.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基本理論。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人本觀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和諧社會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2006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決定,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

      200710月,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建設作了全面部署。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胡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應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現代的、新型的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促進公平和正義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發展活力的社會。社會活力是社會進步、協調、和諧的基礎和條件。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也能更好的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

      4.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二要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茖W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由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本質規定所決定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加快經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3)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主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

      2)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第二節 經濟常識

      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一樣,經濟是構建人類社會并維系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于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并應用于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公務員考試中?嫉氖邱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一些常見的經濟學術語,下面作簡要介紹。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一)商品和商品經濟的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有用的勞動產品。

      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二)價值和使用價值

      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

      商品的使用價值: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是,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即具有交換價值。

      (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拋開了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們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或消耗。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

      (四)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只能由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五)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私人性質,即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勞動產品也歸他個人所有。社會勞動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又具有社會性質,即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作為為他人或為社會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

      (六)一般等價物

      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七)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在貨幣的五種職能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這兩種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派生出來的。

      (八)紙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紙幣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和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的一種經濟現象叫通貨緊縮。

      (九)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主要作用: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的分配;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十)資本和剩余價值

      1資本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但這些物不能說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是資本,只有當它們成為資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勞動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系。

      資本的主要特征: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是一種運動;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

      2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新價值。剩余價值不是由全部預付資本產生的,只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

      3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轉移自己的價值,并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叫做不變資本。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值,叫做可變資本。

      4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即不是生產的商品確實超過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而是生產的商品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過剩。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即在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而另一方面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資本家為了利潤而盡量擴大生產,同時又為了利潤而加重對雇傭工人的剝削,使工人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受到限制。當兩者的矛盾嚴重加劇,若干類重要商品大量積壓時,就會形成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其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的局部調整和局部質變,只具有緩和基本矛盾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第二,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被社會主義取代準備了物質條件。

      (十一)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1.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生產、交換和銷售的總和。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并進一步擴大階段。主要分為: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2.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將社會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部門。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中發揮著市場調節的作用。市場調節就是市場機制的調節。

      市場機制是指市場各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市場機制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二、宏觀經濟學

      (一)定義

      宏觀經濟學,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它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總量是如何決定及其相互關系。

      (二)目標

      1.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它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凱恩斯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自愿失業和非自愿失業三種類型,把充分就業定義為消滅非自愿失業的就業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2.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它是指整體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采用價格指數來表示價格水平的變化。物價穩定不是通貨膨脹為零,一般來說,當經濟中存在溫和的通貨膨脹時就實現了物價穩定。

      3.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一定時期內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有密切的聯系。由于人口的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就無法實現充分就業,所以說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一項長期目標。

      4.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是指既無國際收支赤字又無國際收支盈余。若國際收支長期處于盈余狀態,就意味著外匯資金未得到及時充分的利用,這樣就會減少國內需求,不利于以上目標的實現;若國際收支赤字說明本國可能進口多出口少,也可能是外債過多,產生了債務危機,使得國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三)主要內容

      1.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即政府通過改變稅收與支出的結構來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的政策。具體內容包括:財政支出、財政收入。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當社會總支出水平過低,人們的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進入衰退,失業率提高時,按照凱恩斯的理論,需要增加社會的總支出。具體做法是:增加政府支出和轉移支付,增加政府補貼,減少稅收。

      2)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當社會需求過度,存在通貨膨脹時,政府主要減少總支出,即直接減少政府開支,減少補貼和轉移支付,增稅以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消費需求。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變化來改變民間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的三種基本貨幣工具為: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及公開市場業務。

      當貨幣供給量較少時,市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資的機會成本增加,從而抑制投資需求。

      1)緊縮性貨幣政策

      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緊縮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實行抽緊銀根政策,通過減少流通中貨幣量的辦法提高貨幣購買力,減輕通貨膨脹壓力。主要工具有:出售政府債券,提高貼現率和再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直接提高利率,緊縮信貸。

      2)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支出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3.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和總任務,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則和方針。偏緊的收入分配政策會抑制當地投資需求,造成相應的資產價格下跌;而偏松的收入政策則會刺激當地投資需求,支持資產價格上漲。收入分配政策除了影響總體收入水平之外,還會直接影響一個經濟體的收入分配結構。

      1)收入分配的三個層次

      一次收入分配:也叫初次分配,即按照社會初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安排,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際所得。這種初始的收入分配往往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和背景。能力強的和背景好的往往更容易拿到更高的收入。其中教育水平又起了很大的區分作用,即同一社會背景的人,往往教育水平越高,收入也就越高。地域差距是另一個原因,收入按照東部中部西部遞減,城市向農村遞減。

      二次收入分配:也叫再次分配,是指通過國家行政力量,從財政中拿出部分款項進行轉移支付,增加某部分人的特定收入,這部分人往往是貧困群體和低收入群體。而通過國家撥款給予免費培訓,增加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也可以算在這一類。二次收入分配本身并不增加總收入,而是通過國家“剪刀”把一部分人(也許是高收入人群,也許是中等收入階層)的蛋糕切下來放到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盤”里。

      三次收入分配:是資源性質的財富轉移,其內涵是自愿式的慈善活動。這種活動大多零散地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而大型的慈善活動次數則比較有限。那種被迫式的慈善活動,以輿論壓力強迫部分人捐款其實只能算二次分配,即國家力量之外的強制力量對部分群體施加壓力,讓其以“偽自愿”的形式“吐”出部分財富,滿足部分人群的不平衡心理。

      2)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

      “十二五”規劃里強調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規范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常見經濟學術語

      1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筑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2經濟指標

      經濟指標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述,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則通過數值反映。例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是經濟范疇,表現這些經濟范疇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就是經濟指標。

      3社會總產值

      社會總產值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以貨幣表現的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和商業(包括飲食業和物資供銷業)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產值之和,也稱社會總產品;它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物質生產總成果的重要指標。

      4GDP、GNP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

      國民生產總值與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有所區別:一是核算范圍不同,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國民生產總值對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都進行計算。二是價值構成不同,社會總產值計算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不計算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務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即只計算凈產值。

      5CPI、PPI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況,與消費者物價指數一樣,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后波及消費領域。

      6恩格爾系數

      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持會隨之下降。一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越富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越困難。

      7基尼系數

      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值為“1”,最小值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家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后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有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于01之間。

      8三次產業

      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三次產業分類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9利率和利息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按年計算)利息與借貸的貨幣資本量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數來表示。利率在我國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規定,其高低反映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和消費狀況,F在,所有國家都把利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上升時,便提高利率、收緊信貸;當過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時,便會把利率適當地調低。

      利息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而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和各種債券的利息。利息取決于借貸資本的大小和當時通行利率的高低。政府為了干預經濟,可通過變動利息率來間接調節通貨。在蕭條時期,降低利息率,擴大貨幣供應量,刺激經濟發展。在膨脹時期,提高利息率,減少貨幣供應量,抑制經濟的惡性發展。

      10存款準備金率

      存款準備金,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

      11匯率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于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會與匯率相關。匯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12期貨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期貨交易具有發現價格、回避風險、套期保值等動能。

      13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第三節 法律常識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我國法律部門主要有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經濟法、婚姻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務員考試中?嫉氖菓椃、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勞動法等,下面作簡要介紹。

      一、憲法

      (一)憲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則

      1.憲法的特征

      1)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活動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為嚴格。

      2.憲法的基本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公民權利原則;法治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

      3.憲法的修改和解釋

      1)憲法的修改

      憲法修改的一般程序:提案(啟動憲法修改程序的第一階段)——先決投票——起草和公布修憲草案——憲法修正案的通過——憲法修正案的公布。

      修改提案權。我國憲法修改提案權主體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和1/5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

      修改權。我國憲法修改權專屬于全國人大。

      通過。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改的議案,必須經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

      公布。我國憲法修正案不由國家主席公布,而由全國人大通過其主席團公布。

      2)憲法的解釋

      我國憲法規定,行使憲法解釋權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

      憲法解釋遵循的原則:恪守憲法精神原則;適應社會需要原則;遵循法定程序原則;系統整體解釋原則。

      (二)國家基本制度

      國家制度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通過憲法、法律規定的有關國家性質和國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總稱。我國的國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

      1.國體——人民民主專政

      國體即國家性質,是國家的階級本質,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憲法》第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睈蹏y一戰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保障。

      2.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具有的特點有:第一,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第二,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一府兩院”(政府、法院、檢察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第三,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廣泛的代表性,便于和保證各族人民參加國家管理,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力。

      3.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中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是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實現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政治制度。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建立自治機關,依照憲法的規定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只是行政區域單位,不是一級民族自治地方。

      5.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城鄉基層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鶎尤罕娮灾问腔鶎用裰鞯闹饕獙崿F形式,是人民當家做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我國已建立了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三)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監督權和取得賠償權;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權利;特定人的權利。

      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其他義務。

      依照憲法規定,我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四)我國的國家機構

      國家機構是國家為實現其管理社會、維護社會秩序職能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機關的總和。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又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每屆任期為5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經常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又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其每屆任期為5年,委員長、副委員長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行使國家元首職權。我國憲法規定,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45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當選為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家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為5年,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3.國務院

      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統一領導國務院各部委的工作,統一領導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偫、副總理、國務委員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國務院每屆任期為5年。

      4.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機關,中央軍委主席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副主席、委員由主席提名,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實行主席負責制,軍委主席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

      5.地方各級人大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并接受原選舉單位監督,每屆任期5年。不設區的市、直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受選民監督。 縣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員若干人組成,對同級人大負責并報告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它既對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同時對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它的每屆任期與本級人大任期相同。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它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的國家機關。憲法和法律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7.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它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我國人民法院的組織系統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國家審判機關,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它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我國人民檢察院的組織系統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國家檢察機關,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并報告工作。

      二、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則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2.行政法的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應急性原則。

      3.行政主體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并能獨立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行政主體范圍: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授權而獲得行政權的組織,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4.行政行為

      1)具體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有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補償、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措施等類型。

      1)行政許可的范圍:

      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依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

      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

      提供公共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準、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

      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對于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應組織聽證,并根據聽證筆錄做出行政許可決定。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

      上述所列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定行政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2)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的種類: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處罰,主要有三種:勞動教養;驅逐出境;通報批評。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可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權限內委托符合一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的設定權限: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部門規章——可以設定警告或一定數量罰款的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警告或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規定。

      除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行政主管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

      行政處罰的程序:行政處罰的簡易程序,又叫當場處罰的程序,應遵循表明身份——說明處罰理由——給予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機會——制作當場處罰決定書——備案——執行等程序;行政處罰的一般程序,又稱普通程序,應遵循立案——調查取證——聽取申辯與聽證——作出處罰決定等程序。

      2)抽象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針對非特定相對人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并且可以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的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具有對象的不特定性、反復適用性、不可訴性等特征。

      抽象行政行為主要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等類型。

      5.行政復議

      1)行政復議的概念

      行政復議,是指行政機關根據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權,在當事人的申請和參加下,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和適當性審查,并作出裁決解決行政侵權爭議的活動。

      2)行政復議被申請人和復議機關

      復議被申請人

      復議機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本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

      地方國家安全機關

      上一級主管部門

      全國范圍內實行垂直領導的機關(海關、金融、國稅、外匯)

      鄉級、縣級、地級人民政府

      上一級政府

      省部級單位

      本單位

      派出機關(行政公署、街道辦事處、區公所)

      設立該派出機構的政府

      派出機構

      地方政府工作部門的派出機構

      該部門或該部門的本級政府

      非地方政府工作部門的派出機構

      直接管理該機構的機關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直接管理該組織的機關

      作出共同行為的數機關

      共同上一級機關

      繼續行使職權的行政機關(原行政機關被撤銷情形下)

      照繼續行使職權的行政機關的

      類型確定復議機關

      (二)公務員制度

      1.公務員的職位和級別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綜合管理類以外其他職位類別公務員的職務序列,根據本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2.公務員的交流形式

      公務員交流的方式包括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

      三、民商法

      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

      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注重交易安全,商法注重效率。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1.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二)民事主體

      民事主體是指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三)民事法律行為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具有以下特征:民事法律行為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要素;民事法律行為以發生一定的民事后果為要素。

      2.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條件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內容不違背法律禁止性規定。

      3.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我國《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采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4.民事行為能力的分類

      《民法通則》根據人們智力發育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情況,對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作了以下三種區分: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即公民能夠通過自己的獨立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資格。完全行為能力人包括兩類:一類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另一類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但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也稱為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公民能夠獨立進行同自己的年齡、身份狀況相適應的那一部分民事活動的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兩類人:一類是10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另一類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3)無民事行為能力。這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設定民事義務的資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一般包括兩類:一類是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太小,不具備行為能力;另一類是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四)民事權利

      民事權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的具體權益。民事權利可以分為財產權和非財產權兩大類。我國《民法》規定的民事權利,主要有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和人身權等。

      1.物權

      1)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具有排他性的財產權。

      2)物權的變動

      能夠引起物權取得的法律事實主要有:法律行為和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取得物權。

      能夠引起物權喪失的法律事實主要有:法律行為,如拋棄、合同行為等;基于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如標的物滅失等。

      物權的公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公開向社會公眾顯示。

      我國《民法通則》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交付和登記為物權公示方法。

      3)所有權

      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1)抵押權

      抵押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或第三人不轉移占有,繼續使用收益,而供擔保之物,于債務不履行時,有權以該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物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

      2)質權

      質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或第三人為擔保債權而移交其占有之物,于債務不履行時,有權以該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物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

      3)留置權

      留置權是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占有債務人的動產,于債務人逾期不履行債務時,有留置該動產并以該動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動產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權利。

      4)債權

      所謂債權,是指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權利和義務關系。

      5)合同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合同具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合同是設立、變更或消滅某種具體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其目的在于表達設定、消滅或變更法律關系的愿望和意圖;合同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為目的;合同是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相互的意思表示一致,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

      合同訂立的一般程序從法律上可分為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所謂要約,是指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發出的締結合同的提議。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作出的對要約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

      合同可分為: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諾成性合同與實踐性合同;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

      合同的擔保方式主要有保證和定金兩種方式,另外也有抵押、質押和留置等方式。

      6)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

      一般作品的著作權歸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主體享有。作者即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創作人;其他著作權主體主要指因繼承、遺贈、遺贈扶養協議、合同等取得著作權的人。

      專利權,包括專利人身權和專利財產權,如:獨占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在專利證書上標明發明人或設計人、在專利產品或該產品的包裝上標明專利標記或專利號的權利。專利權人的義務包括:實施專利的義務;繳納專利年費的義務;不濫用專利權的義務。

      專利權的期限: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商標權,又稱商標專用權,是商標所有人依法對自己注冊的商標享有的專用權。它具有專有性、時間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在我國,商標權的取得需遵循注冊原則和先申請原則。商標權的保護范圍以核準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為限,即以申請書申請的商標權范圍來確定保護的對象。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10年。

      7)繼承權

      繼承分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

      遺囑是被繼承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定方式對其死后遺產所作的處分,并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遺產主要有:公民的私人所有財產;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債權、債務;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我國《繼承法》確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人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8)人身權

      人身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人身權與財產權相對,共同構成民事權利體系。

      人身權具有以下特征:人身權具有內容上的非財產性;人身權具有權利的專屬性。

      人身權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與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身份權包括:親權、配偶權、親屬權。

      (五)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概念

      民事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的具體權益。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主體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民事責任的種類

      1)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2)侵權的民事責任。

      3.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

      4.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和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六)商法

      1.公司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公司通?煞譃橛邢挢熑喂竞凸煞萦邢薰。

      1)有限責任公司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股東資格和人數:除國有獨資公司外,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為股東,有限責任公司由50人以下股東出資設立。

      股東出資要求: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3萬元。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于注冊資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余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5年內繳足。

      出資形式: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及貨幣估價并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的方式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額不得低于注冊資本的30%。

      不得出資的形式: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和設定擔保的財產。

      2)股份有限公司

      發起人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可以采取發起設立或者募集設立的方式。應當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發起人,其中須有半數以上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

      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500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公司全體發起人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于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發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在繳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

      四、刑法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刑法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和統治秩序,以國家的名義制定的有關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犯罪者適用何種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的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2.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二)犯罪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指危害統治階級利益,由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在法律上規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刑事違法性、社會危害性、應受刑罰處罰性。

      2.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客觀外在表現。它包括以下三個基本要件: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作為犯罪主體,必須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刑律。責任年齡和責任能力是自然人成為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

      所謂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過失、目的和動機等。

      3.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因正當防衛行為使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較小合法權益,以保護較大合法權益的行為。避險行為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的,構成避險過當。對于避險過當,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四)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論處。

      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實施共同的犯罪行為;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三)刑罰

      1.刑罰的概念和分類

      刑罰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適用的限制或剝奪其某種權益的最嚴厲的強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和附加刑又各有多種。屬于主刑的各個刑種只能獨立適用;屬于附加刑的各個刑種既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作為主刑的附加刑適用。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2.刑罰裁量

      刑罰裁量,簡稱量刑,指人民法院依法對被指控犯罪的被告人依照刑法規定裁量和決定刑罰的一種刑事審判活動。

      刑罰裁量的一般原則是:以事實為根據,以刑事法律為準繩。

      累犯。累犯是指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人,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被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我國刑法將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缎谭ā返67條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立功。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發他人的犯罪行為,查證屬實,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的情形。立功分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缎谭ā返68條規定,犯罪人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數罪并罰。數罪并罰是指一人犯數罪,人民法院對其所犯之罪分別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則,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我國刑法對數罪并罰采取的是混合原則。

      緩刑。緩刑是指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備法定條件的情況下,附條件地暫緩執行原判刑罰,當犯罪人滿足一定條件后,便不再執行原判刑罰,如果違反了應當遵守的條件,則原判刑罰仍要執行的一種刑罰制度。緩刑不是刑種,而是刑罰具體運用的一項制度。

      3.刑罰的執行

      減刑。減刑是指對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刑罰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制度。

      假釋。假釋是指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了一定的刑期以后,如果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附條件地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

      時效。我國《刑法》中的時效,是追訴時效,指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內,司法機關有權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對追訴期限的具體規定為: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

      4.幾種常見的犯罪

      1)貪污罪

      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貪污罪屬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

      2)受賄罪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受賄罪屬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

      3)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損害他人健康的行為。故意傷害罪是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

      4)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非法拘留、禁閉或其他強制方法,任意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非法拘禁罪屬于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

      5)搶劫罪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罪是侵犯財產的犯罪。

      6)盜竊罪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盜竊罪是侵犯財產的犯罪。

      五、訴訟法

      訴訟是一種三方組合,其最一般的含義是:處于平等對抗地位、有糾紛的雙方向處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訴其糾紛,并請求裁判方解決其糾紛的活動。

      (一)刑事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中的管轄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1)反革命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2)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3)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ㄗ灾螀^、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上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下級人民法院認為案情重大、復雜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判;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2.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中的回避制度與之類似。

      (二)民事訴訟法

      1.民事訴訟法的適用范圍

      1)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2)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3)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2.民事訴訟法中的管轄

      1)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3)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5)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6)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7)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1)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2)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3)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4)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三)行政訴訟法

      1.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1)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3)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的。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1)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2)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3)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4)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2.行政訴訟的管轄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1)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六、經濟法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產品質量法

      1.產品質量法的概念及其適用范圍

      產品質量法是調整產品質量關系的法律。我國《產品質量法》調整的對象有二:一是產品質量責任關系,二是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關系。

      產品質量法的適用范圍:從空間上說,該法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的產品生產、銷售活動,包括銷售進口商品;從主體上說,該法適用于生產者、銷售者、用戶和消費者以及監督管理機構;從客體上說,該法適用于各種動產,而不包括不動產。

      2.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生產了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產品;必須有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實;產品質量不合格與財產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聯系。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范圍: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違反產品質量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

      (二)稅法

      1.稅法的概念

      稅法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收關系分為稅收體制關系與稅收征納關系。調整稅收體制關系的法律規范不在考試范圍之內。稅法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征納實體法,另一部分是征納程序法。

      2.增值稅

      增值稅是指以商品生產流通或提供勞務過程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增值稅的納稅人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增值稅的納稅人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為17%基本稅率和13%低稅率;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的征收率為3%。

      3.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是針對內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以企業經營有成果為征稅的前提條件。企業所得稅注意三點:

      1)這里的企業包括所有的內資企業。內資企業來自于中國境內外的全部所得都要按照中國企業所得稅法納稅。這里的全部所得包括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其他所得如利息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等。

      2)企業所得稅采用比例稅率。

      3)企業所得稅以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后的余額為計稅依據。準予扣除項目是指成本、費用、損失。

      4.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分為居民和非居民。

      1)征稅范圍

      依據稅法,個人的下述所得應當納稅: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這里應注意,個體戶在稅法上按照個人對待,生產經營所得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而不是企業所得稅。

      2)免稅項目

      下述所得屬于免稅項目: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各項獎金;國債、金融債券的利息;按照國家規定統一發給的補貼、津貼;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保險賠款;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按照國家規定發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等。在上述免稅的所得中,應注意獎金必須是省、部級以上單位頒發的,否則不能享受免稅待遇;利息免稅僅限于國債和金融債券,股票、公司債券的利息、儲蓄存款的利息都是要納稅的;離、退休人員的工資,不管是多少均不納稅。

      七、勞動法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勞動者的權利

      1.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2.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3.休息休假的權利;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5.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6.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

      7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二)勞動者的義務

      1.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

      2提高職業技能;

      3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三)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1.勞動合同的變更

      勞動合同的變更是指當事人雙方對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條款所作的修改或增減。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2.勞動合同的解除

      勞動合同的解除是指當事人雙方提前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遵循的原則:雙方自愿;平等協商;不得損害一方利益。

      3.勞動合同的終止

      勞動合同的終止是指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勞動合同終止的情形:勞動合同期限屆滿;企業宣告破產或依法被撤銷;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勞動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死亡;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

      (四)勞動爭議及其處理方式和處理機構

      1.處理方式

      協商,調解,仲裁,訴訟。

      2.處理機構

      根據《勞動法》和《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規定,我國目前處理勞動爭議的機構有三種: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

      1)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在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負責調解本企業內勞動爭議,協調勞動關系的群眾性組織。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企業行政代表和企業工會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職代會選舉產生,行政方由企業方指定,工會代表由企業工會指定。調解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一般設在企業工會。

      2)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處理勞動爭議的專門機構?h、市、市轄區人民政府設立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本轄區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3)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擔負著處理勞動爭議的任務。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委員會的裁決不服、進行起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負責受理。

      第四節 人文常識

      人文,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人文知識涵蓋了文化、藝術、美學、歷史等知識,其中公務員考試考查的人文常識主要為歷史常識和文化常識。

      一、歷史常識

      (一)中國古代歷史常識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云南元謀)是出現的最早的人類。

      主要的已知早期人類還有:藍田人(陜西藍田);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石鐘乳洞)。

      2.氏族公社時期

      氏族公社時期,包括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分別發明了種植栗和水稻;我國神話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代,相當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3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禹的兒子啟廢除“禪讓制”,實行世襲制,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商湯推翻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商朝也叫殷朝。

      周厲王時發生了“國人暴動”,起義的平民和奴隸攻入王宮,周厲王出逃,于是出現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周王朝的衰微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4.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孟子及墨子等。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5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實行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的政治統治思想。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并逐漸形成儒教。

      6.三國、兩晉、南北朝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第二年劉備稱帝,建蜀國;公元222年,孫權建立吳國,公元229年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自立,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316年匈奴攻占長安,西晉滅亡。逃到南方的司馬睿建立政權,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北則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先后建立15個國家,與西南地區的成漢,史稱十六國。

      公元420年,東晉劉裕廢除東晉皇帝,建立宋,之后南方又先后經過齊、梁、陳三朝,均定都建康,這四個朝代總稱南朝。于此同時,北方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于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后分裂為東魏、西魏,后又分別為北齊、北周所代替。北方五個朝代,總稱北朝。南朝和北朝同時并存,合稱南北朝。

      7.隋唐、五代、遼宋夏金

      隋唐

      科舉制度建于隋朝,完備于唐,鼎盛于明,廢除于清。

      隋文帝時期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開皇之治”。

      隋朝時開鑿了古代世界最長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達到空前繁榮。在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后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干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也一一重用。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后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

      五代、遼宋夏金

      五代十國,一般又簡稱五代。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于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遼于907年建國,國號契丹,始太祖為耶律阿保機。

      960年北宋建立,在20多年中,消滅了地方割據政權,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對統一。中國境內遼、宋、西夏鼎立。女真興起后,先后滅遼和北宋,出現了金與南宋的對峙。

      宋朝時期,市場上流通貨幣以銅錢、鐵錢、金銀等金屬貨幣為主。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8.元、明、清

      元朝,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西藏在元朝正式成為中央政府行政區域,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世祖首次在臺灣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臺灣和澎湖的各項具體事情。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4年,朱元璋建立王朝稱吳王,定都為應天府。1368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陷大都,正式建立明朝。

      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了7次下西洋的航;顒,史稱鄭和下西洋。

      元末明初,戚繼光被派至浙江抗擊倭寇。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二)中國近現代主要歷史事件

      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和《南京條約》附件,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是中國近代史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對中國發動的第二次侵略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馃龍A明園發生在其間。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農民階級領導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開始于洪秀全1851年領導的金田起義,結束于1864年的天京陷落。1853年,洪秀全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作為革命綱領,其主要內容為平均分配土地和勞動產品,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

      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北洋水師、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漢陽鐵廠、同文館等正式在這一時期陸續建立開辦。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瓜分世界、資本輸出的新階段。

      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帝斗爭,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它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最大的歷史功績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辛亥革命: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本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結果被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最大的歷史功績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深遠的歷史功績是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也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九一八事變:1931918日,日本為侵略我國東北地區而制造的事變。國民政府要求東北軍“不抵抗”,不到半年,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并建立“偽滿洲國”。

      長征:1934年,由于“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有三路紅軍進行了轉移,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路線最長歷時一年后會師于陜北吳起鎮;另有紅二、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最后三大主力會師于甘肅會寧,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19351月,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二九運動: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規模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七七事變:19377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立。

      抗日戰爭:19377月--1945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分為防御階段(1937--1938年秋)、相持階段(1938年秋--19458月)、反攻階段(19458月)三個階段。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七大: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召開于延安的黨的代表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七屆二中全會:在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之際,19493月,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的會議。會議確定了黨的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轉移(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同時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彈”的襲擊。

      過渡時期總路線: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

      中共八大:中共在全國執政后,1956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明確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建設中提出了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在北京舉行的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從此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從此中國正式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走向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世界主要歷史事件

      新航路的開辟:公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從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件在歷史上稱為“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打破世界隔絕狀態,使世界連為一體,加強了西歐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歐洲商貿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歐洲開始了殖民擴張。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迪亞士最早探險至亞洲最南端好望角;哥倫布最早到達美洲新大陸;達·伽馬是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麥哲倫首次完成環球航行。

      歐洲文藝復興:15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被后世譽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三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冬召開會議,企圖通過征收新稅,以討伐蘇格蘭起義,遭到議會反對,議會反而要求限制王權,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清教徒克倫威爾率議會軍打敗王黨,成立共和國。1688年,輝格黨人聯系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趕走詹姆斯二世,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瑪麗共同繼位,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美國獨立戰爭:1773年,以“波士頓傾茶事件”為導火索,1775年春,英軍與北美民兵在萊克星頓交火,北美獨立戰爭開始。17767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英屬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獨立。1777年,美國取得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軍投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法國大革命:1789714日,革命群眾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制憲會議頒布《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1792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吉倫特派當權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5月至6月,實行雅各賓派的革命專政。1794年“熱月政變”發生,大革命中斷,1799年“霧月政變”,拿破侖執政,擔負起掃蕩歐洲封建勢力,鞏固大革命的歷史革命。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為此后的革命樹立了榜樣。

      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機應用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國史蒂芬遜研制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行成功。人類邁進了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于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的特征為自動化。

      共產黨宣言: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的需要,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日本明治維新:19世紀中葉,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國的侵略,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人民仇視外國侵略者,更痛恨和外國侵略者勾結的幕府。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開展倒幕運動,倒幕派取得勝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明治天皇廢藩置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障礙。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在日本歷史上稱“明治維新”。

      巴黎公社:1871年春,法國工人階級推翻阿道夫·梯也爾反動政府,成立了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在政權建設方面,規定公職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在經濟方面,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18715月底,巴黎公社失敗。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198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投降而告終。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法意、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戰爭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導致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191811月德國投降,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十月革命:191711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工人階級和革命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羅斯福新政:1933年,為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羅斯福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方法,史稱“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有: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調整農業政策;積極推行“以工代賑”;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頒布了《社會保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月,德軍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1940年秋,德意日組成法西斯集團。德軍進攻蘇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二戰的局勢。1943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開始瓦解。194558日,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19458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雅爾塔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杜魯門主義:19473月杜魯門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

      馬歇爾計劃:1947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目的是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尼召開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為加強亞非團結,倡導和平共處,提出“求同存異”、“一致對敵”的主張,得到與會各國的熱烈反響。會議閉幕時,周恩來發表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提出指導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其核心內容是一年前由中國和印度首先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不結盟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贏得民族獨立的亞非國家,希望在兩極化的國際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結盟的外交政策。1961年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它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為一支獨立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二、文化常識

      (一)民族文化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有56個民族。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數字,漢族12259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91.51%,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分布于全國各地。其余55個民族合計人口1137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8.49%,分布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因其人口所占比例很小,習慣上稱其為少數民族。從居住的情況看,全國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下面主要介紹8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主要聚居在廣西、云南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人口1700多萬,其中廣西約有壯族1650萬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33%,占全國壯族人口的90%以上。

      文化符號——壯語、壯戲、銅鼓、三七、蛤蚧、茴油、春節、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嘗新、冬至、;、送灶、馬腳桿、魚生、烤乳豬、五色糯米飯、《劉三姐》等。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文化符號:蒙古語、獻哈達、喇嘛教、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白食、紅食、炒米、白節、馬奶節、《蒙古秘史》、《江格爾》、《飲膳正要》、《嘎達梅林》等。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居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文化符號:花兒、伊斯蘭教、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油香、馓子、《回族民間故事集》、《回族民間敘事詩集》、《賀蘭雪》、《西夏女》、《穆斯林的葬禮》等。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文化符號:博巴、布達拉官、唐卡、八大神山、瑪尼堆、天葬、酥油花燈、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望果節、喇嘛教、苯教、《格薩爾王傳》、《甘珠爾》、《丹珠爾》、《醫方四續》等。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湖南的苗族人口數量居全國之首。

      文化符號:蠟染、苗族銀飾、蘆笙、“西松”、斗牛、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采茶節、祭鼓節、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等。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文化符號:袷袢、多帕、伊斯蘭教、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賽乃姆、夏地亞納、“達甫(手鼓)”、“都他爾”、“熱瓦甫”、《福樂智慧》、《阿凡提的故事》、“十二木卡姆”、坎兒井等。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其人口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

      文化符號:酸湯子、餑餑、薩其馬、頒金節、腰鈴舞等。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

      文化符號:薩滿教、狗拉雪撬、拉拉飯、莫溫古飯等。

      (二)民俗文化

      1.傳統節日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為國家法定休假日。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主要民俗:守歲、放鞭炮、貼春聯、拜年等。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主要民俗:掃墓祭祖、踏青。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主要民俗: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飲雄黃酒、吃咸蛋、吃粽子和時令鮮果。

      中秋節:又被稱為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也稱仲秋。

      主要民俗:祭拜月神、團聚團圓。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主要活動為:蒸制食品、搬運填倉、地畫倉囤、點燈祀神等。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惟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中元節:七月十五,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敝性澟c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2.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熟記: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們知道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3.中國歷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脯時、日入、黃昏、人定

      4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孩提——二三歲的兒童;垂髫——幼年兒童(又叫“總角”);豆蔻——女子十三歲;及笄——女子十五歲;加冠——男子二十歲(又“弱冠”);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知命之年——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六十歲;古稀之年——七十歲;耄耋之年——八九十歲;期頤之年——一百歲。

      5古代禮制

      科考四級及錄取者稱謂:院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生,殿士——進士。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省六部:中書省、門下省、尚書;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準則。

      (三)文學常識

      1.中國文學

      1)先秦文學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拔褰洝敝浮对娊洝、《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傲洝庇址Q六藝,在“五經”后增加《樂》。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

      《戰國策》是我國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國別體。

      春秋三傳:《左傳》,《谷梁傳》,《公羊傳》。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莊暴見孟子》。

      老子,春秋時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中心學說是“仁義”,主張以仁治國。他是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的,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代表作《墨子》。

      莊子,名周,道家代表,著《莊子》!垛叶〗馀!肥瞧涿。

      韓非子,法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民歌,雅是樂歌,頌是祭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是比、興、賦!氨取奔幢扔,以彼物比此物!芭d”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賦”直陳其事。

      西漢學者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

      屈原,名平,我國偉大愛國主義詩人,曾在楚國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等。

      2)兩漢文學

      賈誼,世稱賈生,又稱賈長沙,賈太傅。著《新書》十卷,《過秦論》、《論積貯疏》是他的代表作。

      司馬遷,字子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著《史記》首創“紀傳體”,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著有《漢書》,與劉向編訂的《戰國策》都名垂史冊。

      《孔雀東南飛》,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大約產生于漢代末,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

      3)魏晉南北朝文學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觀滄!,曹丕——《蒿里行》,曹植——《名都篇》、《白馬篇》、《洛神賦》。

      “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其中王粲的《七哀詩》成就最高。

      “竹林七賢”指嵇康、阮籍、向秀、山濤、劉伶、王戎、阮咸。七人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他們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也不同于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宗師。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五柳先生。他是我國第一位杰出的田園詩人!短一ㄔ从洝、《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是其傳世之作。

      諸葛亮,字孔明,別號臥龍,封武鄉侯。其主要作品有《諸葛亮集》,《出師表》。

      范曄,南朝史學家,著有《后漢書》,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陳壽——《三國志》、王羲之——《蘭亭集序》、劉勰——《文心雕龍》、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等都名垂史冊。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代表作《水經注》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北朝樂府主要作品有《木蘭詩》、《敕勒歌》、《折楊柳歌辭》,都被收入《樂府詩集》。

      干寶,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搜神記》,內寫有《干將莫邪》、《東海孝婦》等故事!端焉裼洝肥俏覈钤绲亩唐≌f集之一,多為志怪故事。

      《木蘭詩》,民間敘事詩,北朝樂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4)唐代文學

      初唐文壇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主要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閣序》;楊炯——《從軍行》、《出塞》;盧照鄰——《長安古意》、《行路難》,駱賓王——《詠鵝》。

      主要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浙》、